12兵团(12兵团双堆集突围出多少人)
一、歼灭黄维兵团解放军参战部队是什么战役?
双堆集战役,是整个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发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前后23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经过阻击、包围、歼灭三个阶段的浴血奋战,在双堆集(当时属安徽省宿县,今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镇)歼灭了国民党嫡系精锐部队黄维兵团。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准确地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由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筹划,卓越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及地方武装约60万人,经过66天的浴血奋战;
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含4个半师起义),共55.5万余人。
战役历时之长,规模之大,歼敌之多,都是世所罕见的,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淮海战役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整个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前后23天,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经过阻击、包围、歼灭三个阶段的浴血奋战,在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时属宿怀县)地区歼灭了国民党嫡系精锐部队黄维兵团。
双堆集之战,前承碾庄圩之战,后启陈官庄之战,对于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具有关键的意义。
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圩地区被围后,徐州集团吃紧,蒋介石严令驻扎在河南南部的黄维兵团急速东进,准备北上参战。
黄维率领的第十二兵团,辖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等4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大部分为美械装备,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兵团之一,其中第十八军是蒋军“五大主力”之一。
1948年11月6日至8日,黄维兵团分两路从河南确山和驻马店向阜阳、宿县方向前进。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中野主力于11月11日夜间向宿县地区开进。
13日晚,中野第三纵队在第九纵队一部配合下包围宿县,16日晨,攻克宿县,斩断了徐蚌之敌北援南逃的通道,使国民党军徐州集团完全陷入孤立,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为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准备了战场。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中野攻占宿县后,主力立即南下,阻击黄维兵团的增援。至11月22日,黄维兵团被中野部队阻击在浍河上游赵集地区。与此同时,奉命北上接应黄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在任桥、固镇地区也遭到中野九纵和豫皖苏独立旅的顽强阻击,行动不得。
蒋介石的“北上解围、拱卫徐州”的迷梦破产了。
22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开会动员部署围歼黄维兵团。23日夜,总前委向中共中央电告,认为现在歼击黄维时机甚好。因此,决定放弃南坪集,在浍河以北布置袋形阵地诱敌深入,聚歼黄维兵团。24日下午,中央军委复电: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望粟(裕)、陈(士榘)、张(震)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部署,派必要兵力打黄维;
(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运历要请示。”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总前委决定以中野全部7个纵队及华野第七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歼灭黄维兵团。
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从11月23日起至12月15日,历时23昼夜,分为三个阶段。
11月23日至24日为第一阶段——阻击合围阶段。24日亏饥黄昏,中野各部全线出击,至25日晨,将黄维兵团合围于双堆集地区。
11月25日至12月2日为围歼黄维兵团作战的第二阶段——准备攻击阶段。根据总前委的部署,中野所部从四个方面逐步压缩敌人。
黄维兵团在中野的包围压迫之下,不甘心坐以待毙,决定乘解放军包围阵地还没有巩固的时机,向固镇方向突围,企图在固镇以西地区伸张,靠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
27日,黄维挑选4个主力师向蚌埠方向突围,其中第八十五军一一○师在师长廖运周(中共秘密旁空搜党员)的率领下,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举行了战场起义,打乱了黄维的突围计划,为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乃至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至12月2日,黄维兵团被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5公里的狭窄地区内。
这期间,为保障中野围歼黄维兵团作战,华野组成两大阻击兵团:一路北阻由徐州南犯的邱清泉、孙元良兵团;一路力挡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广大指战员勇猛奋战,粉碎了敌人援救黄维兵团的企图。
从12月3日至15日,为围歼黄维兵团作战的第三阶段,即阵地歼灭阶段。为了全歼黄维兵团,总前委决定调集战役预备队,即华野七纵、十三纵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加强总攻力量。
12月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了《对黄维作战总攻击命令》,要求各部不惜最大牺牲保证完成任务。根据黄维兵团的防御态势,决定组成3个攻击集团:以中野第四、九、十一纵队及豫皖苏独立旅、华野特纵炮兵一部等组成东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向双堆集以东地区进攻;
以华野第十三纵队,中野第一、三纵队组成西集团,由陈锡联指挥,向双堆集以西地区进攻;以中野第六纵队、华野第七纵队和陕南十二旅组成南集团,由王近山、杜义德指挥,向双堆集以南地区进攻。
攻击的重点置于东集团,瓦解敌军的防御体系,暴露黄维兵团部所在的核心阵地。东集团得手后,再置重点于南面,由南向北实施主要突击,最后歼灭敌人。12月6日下午16时30分,总攻开始。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布了《促黄维立即投降书》。
黄维仍负隅顽抗,拒绝投降,并施放毒气,继续进行垂死挣扎。经过连续激烈的战斗,至13日,黄维兵团被压缩在东西不到3华里的狭小地域。为了迅速歼灭黄维兵团,总前委决定调整部署,以南集团为主力,东西两集团配合,围歼黄维兵团残部;
确定以华野第三、十三及特纵一部加强南集团,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向双堆集及其周围地区攻击。至12月15日午夜,黄维兵团被全歼,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等。历时23天的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以我军完全的胜利载入史册。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敌人两个兵团部、6个军部、16个师、1个快速纵队,共20万人。其中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歼灭敌人1个兵团部、4个军、12个师、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这是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万余人的代价赢得的辉煌战果。
黄维兵团被歼,使被围的杜聿明集团陷入绝境,为第三阶段全歼该敌,夺取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淮海战役结束的第12天,即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不得不以“因故不能视事”名义,宣告“引退”,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
扩展资料:
战争意义
双堆集战役,歼灭敌人1个兵团部、4个军、12个师、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
其中俘虏中将兵团司令官黄维以下官兵4.6万余人,毙伤4.6万余人,起义5500余人,投诚3300人,缴获各种火炮870门、坦克15辆、汽车300余辆等。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万余人的代价赢得的辉煌战果。
黄维兵团被歼,使被围的杜聿明集团陷入绝境,为第三阶段全歼该敌,夺取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淮海战役结束的第12天,即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不得不以“因故不能视事”名义,宣告“引退”,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
百度百科-双堆集战役
二、华野大战黄维兵团,为何战后却是零缴获、零俘虏、零歼敌?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三大总决战之一,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是我军参战的两大主力部队。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之战,是淮海战役重头戏之一,华野在此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此战结束后,华野为何却是零缴获、零俘虏、零歼敌?并非是华野战绩不佳,而是华野领导层高风亮节,主动把功劳让给了中野参战部队。
一、双堆集之战前奏
1948年11月16日,中原野战军攻占重镇宿县。由于宿县处在徐州与蚌阜之间的咽喉要道,不容有失,国军立即组织重兵,企图重夺宿县打通徐蚌路。黄维第12兵团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星夜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
1948年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第7兵团10万人,李延年、刘汝明两路人马受到极大震慑,拖延不前。12兵团司令官黄维,自恃人马众多,全兵团多达12万人,还一水的全部美械装备,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也在其中,解放军吃不下他这样的硬核桃,继续挺进,逐渐与李延年、刘汝明两部拉开距离,形成孤军深入之势。
二、双堆集之战第一回合:中野出击
淮海战役总前委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抓住战机围歼黄维兵团。中野最初承担了此次作战任务。中野4纵,在南坪集设立阻击阵地,迎头挡住黄维兵团去路,一方面切断黄维兵团与徐州联系通道,一方面为中野其他纵队部署展开争取时间。
1948年11月23日至24日,黄维兵团强渡浍河,一头冲入了中野预设的埋伏阵地。中野派出7个纵队全线出击,在黄维兵团周围迅速展开。黄维察觉到局面危险,企图杀出重围,向李延年兵团靠拢,中野岂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于11月25日晨,将黄维兵团牢牢包围在宿县南双堆集地区。
黄维一看情势凶险,先组织兵力几度突围,均被击退,无奈就地组织防御,依托双堆集春衡宴周围的几个村庄,修筑众多地堡,开挖纵横交错的战壕,企图固守待援。中原野战军针锋相对,也在双堆集外围设立地堡和战壕构成的阻击阵地。
12月5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布《对黄维作战总攻击命令》,中野各个纵队全线出击,试图全歼黄维兵团。但因为中原野战军在前期挺进大别山作战过程中,部队实力损失较大,重武器极度匮乏,黄维方面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装备精良,拼死反抗,战局一时陷入胶着状态。
三、双堆集之战第二回合:华野参战
战斗持续到12月13日,中原野战军已经把黄维兵团压缩在东西不过1.5公里的狭长地域内。但黄维依旧负隅顽抗,死不投降。如果战事继续拖延下去,周边国军援军步步逼近,可能导致战局复杂化。总前委当机立断,调集华野第三、十三及特纵一部,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加入双堆集作战。
华野的战斗力和拦渣装备,在当时我军中数一数二,有了华野这支生力军部队加入,黄维再也支撑不下去,最终全线崩溃,遭扒银到彻底围歼。
双堆集之战,我军12兵团司令官黄维以下官兵4.6万余人,毙伤敌4.6万余人,起义5000余人,投诚3000人,缴获各种火炮800门、坦克15辆、汽车300余辆,可谓一个收获满满的大胜仗。
华野首长粟裕考虑到中野本来就实力不足,装备欠缺,临行前,特意嘱咐陈士榘,打完仗后,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颗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野。不仅如此,在战后的总结陈述中,华野居然没有把这场战役的歼敌数统计在内。这才留下了华野让功的一段美谈。
华野与中野的这段佳话,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团结协作、大局为重的优良作风,令后世钦佩不已。
三、淮海战役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
1948年9月24日济南失守后,国军总部以为华东野战军需要长时间休整,未能料到华东野战军在济南战役损失不大,能迅速南下进攻徐州,结果大意轻敌。粟裕为迷惑国军,特意在山东开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不停向外发出指令,国军误认为华东野战军主力依然在山东。
使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部署调整、兵力调动也趋缓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约15万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队与华东野战军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实际上,约50万解放军开始从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国军不知情下扑向徐州。
第二阶段
国军第7兵团被歼灭后,由蚌埠进军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造成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增援向宿县进军的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军的阻击下,这3个兵团无法靠拢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间联系,战场形势对国军极其不利。
第12兵团由蒙城出发渡过涡河,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团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发现解放军有合围之势,于23日夜转向东南方向的固镇转移,企图向李延年第6兵团靠拢。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合围黄维第12兵团。
第三阶段
由于已消灭了国军34个师,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之22个师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之分割包围避免其迅速决策经海路南逃,解放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发动政战宣传与劝降,消耗其心理,为围歼杜聿明部做最后准备。
虽然杜聿明拒绝投降,但瓦解了国军官兵士气。合围圈中的国军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1948年12月19日被围毁孝核的国军曾谋划空军掩护下突围,亦无力执行。
扩展资料纤掘: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慎举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敌我损失比为4.06:1。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
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
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歼敌总数则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非同一般。其中华野歼敌约44万,约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华野伤亡约9.1万,约占淮海战役解放军总伤亡人数的6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海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淮海战役的历史贡献及其宝贵精神